这时春风紧俏,林响影密,许多的水汽还很有些份量。
同样的步调,在密林,东风,流水里,各是各的缘由。
缘由不同,紧撵两步还是慢行两步,一先一后,一后一先,都是可行的步调,也不全是相跟的致意。
这个时候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绪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念想。
此刻的念想就像此刻的波澜,波澜微微妙妙的,颤颤悠悠的,当下都觉得十分的荡漾摇曳、引人遐思。
过时一看,怎生还能有当时的模样?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所以,柳含絮也似乎不是廊桥里的常客,柳翠儿也不是村居的常在,常先生不在流水里常驻,老先生多半不会去村外的远路。
村人们在这个时节,就去了远路。
远路上,也不会有什么额外的话语,就是有些个人的情绪,有些个人的念想,就像此刻的波澜,微微妙妙的,颤颤悠悠的,当下都觉得十分的荡漾摇曳、引人遐思,可过时一看,怎生还能有当时的模样?远路,这是多远的路。
忘却,似乎是季节的更迭里的波澜。
没有波澜的流水,就可能无法映衬这么多的俨然与方正。
物换星移的,都是些本分的事情,常来常往的事情。
凭空而来的少。
就是有些大道要津的来客,也只是过雁,不会是这里的东道。
这里的村人们都出了远路。
廊桥里只来了柳含絮这样新的后生。
流水里知名晓姓的,也只是往事里的书生。
为什么没有当年的村居旧貌?
那些故事都被流水传播的悠远了,忘记了,摇曳了,不是常来常往的往事了。
有些季节似乎有些不合情理,但确实,乍暖还寒的时候,让柳翠儿和小五儿难以准确的把握,到底该什么时候去浣洗,去浣洗些什么衣服。
这样的天气,这样的物候,这样的光景,这样的魅影。
柳翠儿就只是望望,小五儿都不望。
于是只能有柳含絮到廊桥里,读书,顺便做回儿东道主,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。
要不物候里的故事、魅影的痕迹凭空而来,就把廊桥里空荡荡的气派给映衬出来了,有了些额外的话语。
桥有了桥的声色,水有了水的标致,二一添作五的合算生意,谁见了都说公允。
所以柳含絮就到了廊桥里来了,来读书,大声的读,用心的读,朗读,诵读,十分认真的读,让村人们看见了,听闻了。
是不是有了些印合的迹象。
做东道主可不简单,无论是廊桥里的,还是村上,都是有些本分的物事。
当然,毕竟在村里人印象里,廊桥还只是常先生的廊桥。
其余不论谁去,都算过客。
常先生此刻当然不会去廊桥里,于是就退而求其次,由柳含絮顶替上去,接待一下流水里的物换星移,也是当事人的本分。
廊桥里来了新的后生,自然平添了不少动静,再者,流水里也知名晓姓,不算见外。
季节的变迁,也好似人心的思辨,后浪推前浪的,没有什么见外的事情,也没有多余的新裁。
常先生那样见过世面的,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不像村里人那样东奔西走,向大路上讨生意,难以有回转的心思,也未必有廊桥里这般的奇遇。
把些岁月的痕迹都遗失了,忘记了路的远近,都道当下的风情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